<thead id="lz1gf"><label id="lz1gf"><table id="lz1gf"></table></label></thead>
<blockquote id="lz1gf"></blockquote>

  1. <blockquote id="lz1gf"></blockquote>
    
    
  2. 舊石器時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3-03-14 615

    摘要: 水洞溝第2地點出土的石制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重新檢視水洞溝地區(qū)的年代框架與石器工業(yè)面貌,確認水洞溝地區(qū)氧同位素3階段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石器技術系統(tǒng)。通過對水洞溝第 ...

     

     

     

    水洞溝第2地點出土的石制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重新檢視水洞溝地區(qū)的年代框架與石器工業(yè)面貌,確認水洞溝地區(qū)氧同位素3階段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石器技術系統(tǒng)。通過對水洞溝第1、2地點地層、年代數據以及考古學文化遺物的分析,提出石葉技術的出現的年代應該在距今34-38kyr年間,將之前認為的年代推前約5kyr年;第1地點舊石器文化層可能包含不同的石器技術組合,而非以往認為的單一石葉遺存?!禞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2013年第64卷第2期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水洞溝遺址從1923年發(fā)現之初便非單一遺址,近90年來,幾代科學家的努力,使得該地區(qū)成為包含12個舊石器地點(SDG1-SDG12),跨越MIS3階段晚期到更新世末的舊石器遺址群。遺址發(fā)現后,歷經多次考古發(fā)掘,主要集中于第1地點、第2地點、第3-5地點、第7-9地點、第12地點,其中以第1、2地點發(fā)現遺物最為豐富,研究工作也最為集中。

     

    2001年,美國學者Madsen等發(fā)表采自第2地點自然剖面出露的火塘等遺跡中的炭屑測年結果,進而結合剖面出土的少量石制品,以第2地點的年代數據推測該地區(qū)石葉遺存的年代在24-29kyr(uncal),之后該數據被多數關注水洞溝地區(qū)舊石器考古工作的學者所引用。

     

    本文第一作者李鋒博士研究第2地點發(fā)掘材料的過程中發(fā)現,該地點是一個以石片遺存為主的舊石器地點,而非石葉遺存。Madsen等選取的樣品來自第2地點自然剖面出露的火塘,對應發(fā)掘后的第2文化層。該層觀測石制品2000余件,但并未發(fā)現任何石葉技術的跡象,而是以石片技術為主,兼有砸擊技術的剝片策略。故而,來自水洞溝第2地點第2文化層的年代數據并不能代表該地區(qū)石葉遺存的年代。水洞溝第2地點也發(fā)現少量具有石葉技術跡象的石制品。其中第7文化層發(fā)現1件,為近棱柱狀石葉石核(Edge-faceted blade core);第5a文化層發(fā)現1件,為扁臉石核(Flat-faced core)。雖然該類石制品發(fā)現數量較少,然而皆為蘊含技術特征豐富的石核,與第1地點的石葉遺存相似。

     

    第2地點發(fā)掘精細,文化層歸屬清晰,并具有較多的測年數據,基本代表該地區(qū)較為完整的文化序列。本文作者以第2地點不同文化層遺物特征及相應的年代數據為參照,結合第1地點的年代數據,對該地區(qū)石葉遺存的年代進行分析。第1地點發(fā)掘過程中將出土于更新世堆積中的石制品統(tǒng)一歸放,可能混雜了不同時代或不同文化性質的遺存,然而水洞溝第2地點代表了該地區(qū)較為完整的文化序列,發(fā)現的石葉遺存(第7文化層與第5A文化層)應該可以反映石葉遺存的時代。第7文化層有2個AMS14C年齡,上部為34.395±0.328kyr(cal),下部為41.445±0.213kyr(cal),第5A文化層暫時無測年數據,但根據其上文化層的測年數據可知早于32.561±0.3kyr(cal)。

     

    考慮到第1地點出土舊石器文化遺物存在混雜現象,發(fā)掘后的剖面劃分并不能與發(fā)掘者的剖面劃分所吻合,本文作者采用1980年發(fā)掘者的剖面描述(其與發(fā)掘基本同時,更接近考古文化層的真實劃分)。該剖面描述中出土舊石器文化遺物的層位(下文化層)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在此稱為下文化層A、下文化層B。下文化層B區(qū)的年代為34±2kyr-38±2kyr(U-Th),與第2地點含石葉遺存的層位年代相近,可能為石葉遺存的主要產出層位;第1地點下文化層A下部年代為30.196±0.713kyr(cal),與第2地點第2文化層的年代數據(29.9-31.3kyr)接近;下文化層上部的年代為19.919±0.257kyr(cal),與第2地點第1文化層的年代數據(20.3±1kyr, OSL)接近。下文化層A堆積厚約50-100cm,來自不同部位的樣品完全可能代表不同的年代。就文化遺物而言,水洞溝第1地點下文化層A下部出土一枚鴕鳥蛋皮裝飾品,而在第2地點相對完整的文化序列中,僅有第2文化層出土鴕鳥蛋皮裝飾品??紤]到兩個層位年代相近,同時又都出土有裝飾品,雖然第1地點的下文化層A下部石制品技術面貌不甚明確,但推測可能與第2地點第2文化層存在著相近的文化遺存。

     

    據高星研究員介紹,石葉技術自西伯利亞或蒙古傳入中國,在中國出現及停留的時間、地點,對于研究舊石器時代人群遷徙、技術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新的研究顯示,水洞溝地區(qū)的石葉技術出現于34-38kyr間,早于之前認為的30kyr,表明其自西伯利亞或蒙古傳入中國的速度比原先預想的要快的多;出現后并未在該地區(qū)持續(xù)較長的時間,在約距今32kyr左右,被中國北方本土連續(xù)演化的石片技術所替代,反映了中國北方石器技術的連續(xù)演化,而石葉技術僅僅是特定時間的插曲。水洞溝作為舊石器時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區(qū)域,今后該區(qū)域及周邊區(qū)域的研究將繼續(xù)為理解歐亞大陸東部人類行為的演化及技術、人群交流提供良好的素材。 

    該研究獲得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來源:化石網

     

     
     
    更多>同類旅游資訊
     
    太爽少妇免费视频,久久久久综合网久久,91综合专区国产在线,日本熟妇hd乱子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熟女少妇免费久久

    <thead id="lz1gf"><label id="lz1gf"><table id="lz1gf"></table></label></thead>
    <blockquote id="lz1gf"></blockquote>

    1. <blockquote id="lz1gf"></blockquote>